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谏官周怡专祠修建及请谥始末

时间:2023-08-10 10:26:48来源 : 个人图书馆-北麓湖人图书馆

谏官周怡

专祠修建及请谥始末


【资料图】

谏官周怡,位不高,权不重,立朝虽短,但他是明清两朝最受世人敬仰的人物。清乾隆翰林院编修赵青黎在《周恭节公年谱》后跋言他:“而前后立朝,不及一年,朱子立朝仅七十日。易曰:"天地闭,贤人隐。’君子盖伤之已。然使先生得竟其用,不与唐之房魏争烈,当与宋之韩范齐名。”说他同朱熹一样,立朝时间短,是个真正的贤人,为他们未遇到明君而伤,虽然功勋比不上唐代的房玄龄和魏徵,但他能同宋朝的韩愈和范仲淹齐名,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。

据周怡年谱记载,周怡是在明隆庆三(1569)年已巳十月丁巳申时去世的,年六十五岁。翌年便入祀府县乡贤祠,八年后,宁国府专门为他建了专祠,但过了五十三年后才得到“恭节”的谥号。

周怡去世后,为他歌功颂德立名的浪潮,一波接着一波,势不可挡。隆庆六(1572)年,当时直隶抚院陈道基、按院郭荘,认为谏官周怡之德不可忘,特议请建专祠祀。两院首次移文晓谕,对周怡给予很高的评价,并就倡建专祠提出方案:

“讷溪周先生,立身行已,一以道谊为宗。立朝事亲,悉以忠孝为主。斥异端而崇正学,不易方,不变塞,圣贤是师。祛俗尚而秉性真,不愧影,不愧衾,天地可对,生为士君子,望有重于斗山。殁为乡先生,义当存于俎豆。尝稽先辈,负出众之行者,特建专祀。本院近考先生行实,实禄师承,相应请建祠宇,以示表异,其地欲深而广,祠欲高而美,工欲坚而久。庶先生之名,因之以垂永永嗣,是有能与思齐象世德者,皆于兹祠乎风之。遂倡建"正学纯忠祠’。”

到了万历元(1573)年,周怡之弟周恪收集整理刊刻周怡的奏疏并文集二十七卷。时任左司寇的洪朝选为其首序,对周怡大力褒扬:

“公既殁,其弟少峰君裒其集若干卷。予读之,其文本于义理,其诗出于性情,其尺牍谆谆与人为善,其杂录种种归于名教,而任道之重。求道之切,则随在触机而发,若无须臾可离者,始信知公之不谬也。因序其首,告于有识之士,庶知公之生平,非止于忠义者。而吾党之士之欲为忠义者,不可安于一节一行,而当取法于公也。”

周怡“忠谏”的美德,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,得到了普世的传颂。万历元年十一月,时任礼部尚书的左宗伯万士和所撰周怡墓表,首次肯定了周怡“以忠谏显名于世”:“遡公之始终,未尝不讲学而不脱略于片言细行之微,未尝不力行而直通彻于髙明光大之表,其以忠谏显名于世,偶任一职不得不然,非公之志也。乃公之心,则欲君臣一徳,天下同风,世有良臣,而无忠臣,太和元气,盎然在宇宙间而已。”

朝中名臣的举旗呐喊,也加速了周怡专祠的修建。到了十二月,宁国府宪檄太平府司理刘垓,勘定周怡专祠选址。周怡居乡时的读书处,在太平县署之西,叫“碧云山房”,司理刘垓实地勘察后,认为此处是谏官周怡的“发轫之地,即于是定祠址焉。”马不停蹄,说干就干。

万历二(1574)年正月,直隶抚院张佳湚、按院朱文科,委派官员“择日兴工,攒造祠宇。”

二月,大司成国子祭酒姜宝,在为周怡所撰墓志铭中,铭记了周怡的功德和学识造谐:“谏官司业,千载一人。德器惟公,迈于等伦。生前直言,未为尽分。镇地之志,死犹欲奋。阳明法门,知行同条。求者过之,无实而高。公淑诸人,究其遗旨。见之躬行,慥慥君子。有道诤臣,自在称贤。其在于今,孰居公先。一念忠诚,天壤同久。曹冲之原,虽埋不朽。”

三月,大参政梅守德,他曾被宁国府通判李默将其与周怡并赞为“国器”的宛溪先生,他在为周怡作传中,首提为周怡立谥的建议:“公既殁,其友人佥相与议节名壹惠,公位不逮,弗得请于上。按溢法危身奉上曰"忠’,一德不懈曰:"简’,二者公其有焉,因私谥曰:"忠简’。”古时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,则由其亲友、门生或故吏所加,称为私谥,与朝廷颁赐的不同。明代定谥属于礼部,由于周怡官位级别不够,按明谥法得号很难。

历经四年,到了万历五(1577)年冬十月,在“碧云山房”原址上,为周怡专建的祠宇竣工落成。祠宇“凡所创规模,皆从两院规定,尽图示下照式创建。”

据周怡年谱所钤“开家堂图”和“试辇”印的《周恭节公祠堂图》,专祠座北朝南,有仪门前院、穿堂过廊、祠院大堂三进,确实达到了“其地欲深而广”的要求。自西开的山门进入,是广阔的仪门前院,阔有三间,院内南墙,是高大的照壁。与照壁相对的北面,是依山就势构筑的二道单檐翘角的仪门,仪门上初悬挂大匾额题应为“正学纯忠祠”。从仪门拾阶而上,穿过两道内廊院的山门穿堂,直达高大的专祠内院,一种高山敬止之情,定会油然而生。祠院两边是厢房,周怡祠宇高大巍峨,前后左右皆有外廊环围,从图示檐下的六根立柱来看,应为五大开间,飞檐翘角的歇山大屋顶,真正符合“高而美”的构想。五间大堂的每一间,皆四柱三顶,纵深达二丈八尺,檐高达一丈六尺,顶棚天花采用井藻式结构,宽敞明亮。大堂中后方设屏风,屏风前有周恰灵位,屏风后有后门至后院,后院中古木参天。大堂前建有左右两廊房,各三间。廊前各有池井一口,池水清澈,常年不涸。大堂前台左右及院中,植长青松柏。从仪门至穿堂的神道两边,栽种四季花木,花香四溢。

朝中大臣、直隶抚按两院、宁国府和太平县各级官员和绅士积极捐助,周怡祠宇建造“共输千余金”,“其捐俸助工者”,据记载有抚院陈道基、张佳湚、按院朱文科、鲍希颜、向程、学院谢廷傑、郭莊、知府王嘉宾、陈俊、太平县同知李可久、知县张廷榜等人。

周怡的专祠虽然建立,但少了乡贤祠的春秋祭祀,总让世人感觉有所缺失。在万历十七(1589)年,有“明代天下第一清官”的按院乔壁星,移文有曰:“讷溪周先生,素讲圣贤之学,夙怀忠义之心,志在匡君,虽濒死而不悔,守严洁已,即屡空而不辞,丰采著于当年,清白贻于后嗣,大业未竟,斋志以殁,庙貌虽新,俎豆尚缺,非所以劝忠而风后者。为此,特请每岁春秋二仲月上戊日,动支编银,备物致祭,掌印官亲请行礼,永著为例。”从此,纪念周怡的祭祀活动,也定为“春秋祠祀”了。

周怡的标榜树立,使宁国府六邑,有彬彬邹鲁之风。万历二十六(1598)年三月初一日,宣城籍的都御史詹沂,他曾是明代中央大员不待圣旨就挂冠封印自行辞官的第一人。他首次具疏,向朝廷为周怡请谥,他在疏中言:

“周怡生而端正方直,力贫苦功。为诸生时,即以孝闻,潜心圣贤之学。由理官擢吏科给事中,遇事敢言,因抗疏大臣不和,重劾严嵩,遂诏狱廷杖,折其左足,濒死乃甦,前后系狱五年。在狱时惟以母老,不及永诀为念,赦归,护侍十三日而母亡,无亦忠孝之所感耶。庐墓三年,不入閫閾服闋,下帷发明圣道,以淑后学,至今六邑彬彬,犹有邹鲁之风,皆周怡之功。其真心直节,可泣鬼神,而动天地,故虽百折而不回,九死而不愠。困苦备尝,身全名立,岂非天以完节?默相之使然耶。臣之同郡,有怡孤忠,年远人亡,几于湮没,用是备述遗行,伏冀勅下该部,从公咨访,特赐谥称,不惟阐幽光于既没,亦足作忠义于后来矣。”

这年七月,侍御黄吉士,亦以谥请。此时朝中,请谥的呼声一片,据载有督部游应乾、侍讲顾天峻、中允汤宾尹、郎中胡国镒、崔师训、何琪枝、崔廷健、主事游汉龙、程寰、吏科温宪祥、工科何士晋、侍御管橘、尚宝吴默、太常邵庶等一大批朝臣,“各有咨议”。

但请谥,不是件很容易办到的事,一直拖到二十年后的万历四十五(1617)年的正月,礼部才“覆奏勅下翰林院,撰拟(周怡)谥号”。

又过了六年,明熹宗登朝,为天启元(1621)年,二月,右司寇邹元标,作周怡传赞,称周怡“公其何人者耶?君子哉!其人耶,其临大节而不可夺耶。至于奸邪窃弄,百险叢身,视颠沛生死若固然,而毫弗于志踰节者,则又不必论矣。呜呼!试以公之品概,公之学识,即质之尼山之前,亦必以君子称也,又何疑之焉。”认为他是真正的君子,品概和学识不比圣人孔子差。

终于在天启二(1622)年的二月,在周怡去世后的五十三年,朝廷才诏下赐周怡谥号“恭节”。诏中以周怡两朝所奏,“惓惓望其法古帝王,修德亲贤,敬天勤民,皆其所难,且志切爱君,历久而此心不变,忠期效悃,屡挫而性弥坚。按谥法责难于君曰:"恭’,能固所守曰:"节’,遂易名"恭节’”(乾隆《周恭节公年谱·附录》)。

至此,周怡专祠的仪门上,终于换上了“周恭节公祠”的大匾。太平县令许光祚还为专祠题额“忠谏流芳”。嘉庆《太平县志》:“周公祠 县治西。祀太常少卿周怡。天启二年,敕赐谥"恭节’。”

到明天启七(1627)年,学院贾继春,“议请世荫奉祀生一名,以昭盛典,用慰忠魂。”到崇祯十七(1644)年甲申后,“忻逢”,“锡庙奉祀”。自此,大明谏官周怡,被后世代代敬仰。

改朝换代到了清朝,“本朝作忠教孝加惠先臣,祠祀世荫,俱准仍旧”(乾隆《周恭节公年谱·附录》)。“国朝顺治二年奉恩诏,祭、荫俱准仍旧”(嘉庆《太平县志》)。可见,周怡专祠建成后明清两朝,每年知县都要带领文武官员前往祠中,时行春秋两祭。祠内设有专职守祠人员,一直至清代亦延之不变。由于不断修葺,至民国时,仍保存良好。民国以后,周恭节公祠由周氏族人代管,在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中亦幸免轰炸,至抗战胜利后辟为小学。建国后,周恭节公祠辟为太平县城厢小学,后被不断改造,旧房被拆除,至1995年已面目全非,1998年周公祠大堂被拆毁。至此,建于明代万历五(1577)年的“周恭节公祠”历时四百二十一年后完全湮灭。

清正廉洁的周怡,是流芳百世的,让世人一直缅怀和敬仰。2019年6月,作为黄山区廉政教育基地,“周恭节公祠”在仙源镇正式落成开馆。廉洁奉公的人,永远被人敬仰。

2019年3月31日笔者仙源采风,后左为周恭节公祠。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